造物流行,事隨境遷,久久已不能自處,漫步於時空域宇,

除了蒼茫還是蒼茫。距開學已過兩個月,恍惚間,似乎經歷了許

多事情,卻又好像甚麼都沒有經歷,徒剩唏噓... ...。


  今日與何老一談,了卻了心中不少疑慮,但仍徘徊,歸結到

最根本處,追求的究竟是甚麼?想要看到的究竟是甚麼?


  面向今日的國家、社會,乃至於所處之學校,看到的種種不

可思議的現象。實不知現今的政府在教育政策上,究竟處著甚麼

樣的心態,在做這百年樹人的工作,有時候當我們看得越清楚,

卻越覺悲哀,真是當局者迷、旁觀者清啊。

  
  「當人們拼命往懸崖跳的時候,他們不覺得那是懸崖,只有

站在高處的人,才看得見懸崖,而當我們拼了命去阻擋他們時,

只會得到嘲諷與不解,當人們全都跳下去時,你總會看見有人與

你一同於懸崖之上。」這是何老今日一席之話,聽起來也許殘酷

、少了慈悲心,然而事實卻是如此,當你真正想要看到改變時,

那就絕對不可能改變,我們所能做的僅僅只是拉那些願意相信你

的人一把,至於其他人,又與你何干呢?花了那麼心力、那麼多

時間在他人身上,卻不能看到改變,那麼倒不如想想,如何令自

己更好,更能成為導引願導引之人,這是緣分,這是因緣。「忠

告而善道之,不可則止,無自辱焉」佛曰:「願度有緣人!」也

許正是此種道理吧。


  文、史、哲,在現今社會中,總是令人卻步,抑或矛盾。清

代學者,濟明之弊,以考據為實學,期以經世濟民,然後世學者

多持懷疑的態度,究竟其是否為經世濟民之術,確令人不得不有

疑問,而我也是如此懷疑著、尋找著... ...。大膽得向何老提

出。於是有如下說:「貢獻、經世濟民是有很多範圍跟層面。若

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,只有自然科學,沒有其他學科,那麼確顯

得有些狹隘,人需要的,除了物質方面,還有精神層面,因此貢

獻社會的是擁有不同的方式,只要有存在其自身價值的,那便是

貢獻了。」那麼致力一生於研究,究竟是否有用於民生社稷?「

只要是研究,期望能看見得改變,那麼全都是無用的。如果能短

時間就改變一切的話,那麼百年樹人,何以為百年樹人?只要是

根本性的改變,都必須經歷緩慢而持久的蘊釀,如此方可謂改變

,那麼研究所為便在於此。」聽起來也許懵懵懂懂,但似乎看到

了方向... ...。

  方向?人的一生,究竟要朝何方向前進?這是一很令人摸不

清的命題,汲汲營營、踽踽獨行、搖搖擺擺皆是行,那麼究竟要

如何行?行向何處?只能望洋興嘆。很喜歡何老的一句話:「歷

代的偉人學仕,皆是一座座的燈塔,在未來的黑暗中指引著我們

前行;又如一個個的巨人,如疊羅漢般向上,而我們需要做的是

站在這些巨人的身上,成為另一個巨人,而不是另一粒塵埃。」

那麼就多向古之人聖賢是看齊吧,畢竟他們活出他們的人生,實

現著自我的價值,不至於迷墮於現實的悵惘。


  望向民初的學者,只能嘆息、只能相形見絀,在政治界雖是

黑暗混亂,然而在學術界,確是中國另一黃金時期,燦爛星空,

滿滿皆是耀眼的恆星,而我們身處於今,該以何種角度看待?這

是很令人迷惑的地方。何老曾言:「年輕氣盛的他,總希冀著自

己能超越這些偉人,然而當自己越接近他們,卻越覺得無法超越

甚至沒有超越的必要,因為當自己的心與之頻率相近,那麼你能

感受這些偉人的言行舉止所呈現的義意。」至於布丁學長對我諄

諄教誨,一再言及,不要對任何一學者有太崇敬的心,對於民初

學者,你不需要相形見絀,時代不同,學習的東西也不同,如果

你抱持著如此的心態,將無法讓自己更上一層樓。兩者皆言之有

理,那麼究竟該取何說呢?其實無所謂,記得何老曾說他為了一

則新聞掉眼淚,一位教授,心急其學生成材,因此將之鎖在房間

裡,讓他在裡面好好用功讀書。何老掉淚的原因在於,這年頭能

有如此動容的新聞已不多了,若非這位教授知此學生能成大器,

也不會做出如此激烈的手段,而學生也深知教授苦心,因此也在

裡頭更加奮發向上,兩者在當世皆難能可貴。另外,他也曾言,

民初的大學生,一畢業便能進入國家機構做研究,甚至他認為他

現在的學術能力,可能才與當初大學畢業生的程度相當,那時的

大學,學的並不是死知識,而是學習方法,學習如何讀書、如何

做研究,書是自己念的,而不是上課教的,可見當時的學術風氣

與今已判然若別了,回歸到上述的問題,究竟該取之何者?前者

也好、後者也好,因為最重要的是,「最後還是必須靠自己」、

「學問是在慢慢體會中漸漸成長的」以上聽起來似乎很老掉牙、

很老生常談,然而「古老而深刻的體悟,往往看起來沒甚麼了

不起」。


  最後以愛因斯坦一句話為結:「記住,你們在此學校中所學

得的了不起的東西,是世世代代所積起的工作,是世界上每一個

國家經過熱心的努力和無窮的勞苦而產生出來的。現在這些東西

都放在你們的手中,成為你們的遺產了。你們要好好接受這份遺

產,要懂得去珍惜它,並增加它,有一天你們可以忠實地把它交

給你們的孩子。我們共同創造出永恆的東西,這便是我們這些會

死亡的個人所以成就不朽的唯一方式。如果你們能記住這番話,

你們便在生命和工作中找到了意義,並且你們也獲得了怎樣看待

其它國家和其他時代的正確態度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ture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