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現代知識文明中,每個人對於神話的解讀均不盡相同,有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待神話,將其作為人類文學起源的搖籃;也有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待神話,將其作為遠古先民對史實與自然崇拜的混合體。然而「神話」作為早期人類的特殊文化載體,究竟試圖傳達什麼樣的意涵,給予後世子孫什麼樣的訊息呢?我想坎伯透過「開啟內在視野」的方式,引領我們從「自身」的角度,重新領會神話的智慧。


  什麼叫做「自身的角度」?什麼叫做「內在視野」?對於坎伯而言,神話是關乎「人與自然」和諧的啟示,因此它本身反映的不是外顯性的敘述體,而是內蘊的精神啟示,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領會神話的精神啟示,置之當代,重新反省我們與自然的關係,以及我們自身。所以坎伯曾云:

你的神話、神話中的意象必須跟得上你的時代對於宇宙的了解。畢竟,它們所提供的是讓人們與他們現在所知的宇宙相處和諧,而非四千年前近東地區人類所知的宇宙。(35頁)


然而如何讓我們領會神話的精神啟示,達成超越時空的限制,反觀自身的「內在視野」?我以為最重要的便是體會「死亡」。我們可以很有趣的發現,坎伯十三篇神話演講中,多數都是從「死亡」的角度來重新反省我們自身的生命經驗,特別是首章〈混沌初開:人類與神話的起源〉中,對於「死亡」點出了幾個特點:


  一、透過體會「死亡」,可以體會到更超越的精神存在,而非現象界的肉體限制,坎伯以為早期人類墓葬的出現,本身就是一種「精神的穿越」,突破生命的有限性,而使後人能透過墓葬瞻仰先人,如此跨越時空限制,這即是一種面對死亡、體會死亡的過程。即使到我們現今仍能透過這樣的方式追思古人。


  二、生命表現的形式,「生命靠著殺生而延續」,這是十分有趣的觀察點,各種生命的存在,必得消耗能量方能繼續延續,而消耗能量的最直覺方式,即是吞噬另一生命,延續此一生命,因此當先人將萬物均置於相同位階上時,此生命與彼生命的吞噬連結,便成為了進一步思考的契機,畢竟動物何以要犧牲自己延續我們的生命?這使得先人不得不尋求動物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,就坎伯的話而言,即是訂立「人獸的盟約」,在這樣的盟約基礎上,人類對動物賦以感激之情,並透過儀式的祝禱使得亡靈得以回歸自然,重獲生命。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思維方式。


 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兩條脈絡:第一點啟示了生命本身的有限性,當人類面對必經的死亡之路時,究竟該如何反觀自身?第二點則啟示了生命存在的形式,生命的存在除了自身的活動之外,必須仰賴外界的支援,而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動物的犧牲以換取人類生命的延存。前者是內在的、人類自身的;後者是外在的、人與自然(外界能量,如空氣、水、食物等),由此我們或許可以覺察到神話所欲傳達的意涵,即是在此二者之間,找尋到平衡,啟示後之子孫。


  由此我們進一步可知,在這種精神性的「內在視野」發展中,神話必然與宗教連結,因二者均是處理「死亡」、人與自然的關係,而坎伯也在書中多處談到神話與宗教的連結,以及二者共性與異性之處,然而最終啟示我們「內在視野」的目的則是相同,舉例而言,拙火瑜珈所云的七輪,便是以「內在視野」的進程,指引我們從最底層的「海底輪」一路上升之最頂層的「頂輪」,這段過程的心靈昇華,即是由生命的最初形式「子宮的孕育」→原始繁殖的性需求,進一步發展為不同層次的愛→外在社會中,追求權力的原始慾望,征服與保衛(以上為動物層次)→自身意識的認識,這是一個樞紐,服從於身體慾望,或追求更超層次的精神覺悟,全在此階段→滌除動物性與肉身慾求→體會到靈魂與神→神我合一(後三個階段,即是將前三個階段翻轉與昇華,詳細可參見本書)。當我們透過啟示「內在視野」,便會愈來愈超脫動物性之有限,而追求、昇華至精神性之超越。而認識「內在視野」最直覺的方式便是認識死亡,因此西藏死者之書又提到了死亡之時,由頂輪墜落至海底輪的一系列過程,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儀式,一種死亡的過程,亦反過來說,一種透過「死亡」揭示我們肉身之有限並尋求超越的契機。


  最後回顧到中國文化本身上,亦莫不是如此,如精衛填海,將自身滅棄後,幻作一小鳥,銜枝填海,亦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翻越,即使肉身之消滅,亦無法阻止精神上永恆的堅持。而在葬禮儀式中亦莫不然,前陣子祖父過世後,一連串的儀式中,表面上是祝福死者往生極樂,但實際上則是透過這些儀式,傳達給子孫慎終追遠、節哀順變的精神啟示,藉由祖父與子孫們的生前連結,透過「死亡」這一樞機,傳達給後世子孫飲水思源,親親仁愛的精神,而子孫透過「死亡」的洗禮,亦會反思自身與家族的關係,甚至進一步認識到如何超脫這肉身之有限性,而追尋永恆之價值。

  這裡可以小小岔出一下,錢穆先生於〈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上、下〉二文中,云:

董安于見誣就死,而曰人誰不死,我死而晉國寧,趙氏定,將焉用生。彼其意,蓋謂人生惟求於世有貢獻。有所貢獻於世而死,即為死得其所。人誰不死,此乃中國古人一種甚深達觀。一切道德精神,則胥不由此種甚深達觀中爆發。


透過「死亡」成就道德精神,與前所述透過「死亡」領會永恆之精神啟示究竟有所不同,惟二者均是透過「死亡」這一樞機以成就更超層次的追求,就此而言,「死亡」對於我們確是值得深思的課題,無論我們如何面對、處理這個課題,可以想見的是,當我們真能體會「死亡」所賦予的啟示,定能在某種程度上,超越自身肉體之時空限制,而達至更高的精神境界。


首先發表於「臺大經典閱讀部落格」

http://chinese.twgg.org/key/article_1c78755ddfc77e4250a81ba25f46090c#to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ture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