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史詩─「摩訶婆羅多」,這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。

 
  從整個印度的文化、社會層來看,這是一個充滿貧富差距、

階級分明、無時無刻可以看到死亡、看到悲苦的國度,但同時,

這也是世界上精神領域最飽滿的文化之一,從各種角度來看,都

是充滿極度矛盾,但是又相對協調的國度。


  先前在「文窮而後工」一文中曾說過,文學作品及思想的深

刻性與衝擊性,在艱苦的環境中,才能得到真正的體會,以這樣

的觀念來看待印度文化,其實也不無如此。稍微了解印度的人,

都會知道這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的社會,但是他們卻孕育出最公正

、最博愛的宗教─佛教,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,值得好好思考




  此史詩的序文曾提到,只有經過最深刻的體悟與墮落,才會

真正學會慈悲與悲天憫人,否則一切都只是偽善與空談,這句話

對我衝擊很大,也與我最近徬徨的不謀而合,有時候真的會很疑

惑,自己所倡導的淑世或者是兼善天下,究竟是不是偽善的一種

,只是自己沒察覺或不肯承認?


  悉達多王子,在歷經了數十年的酒肉聲色的生活中,在一天

之中,突然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,若他沒有沒有經歷那樣的過往

,他能否體會到現今佛教中所說的奧義?德國作家赫塞「流浪者

之歌」中,將悉達多王子與佛祖釋迦摩尼分為二者,從真實人生

的角度重新理解,故事中的悉達多,從小就在婆羅門的階級中生

活,在每天的祭典與禱告中,一身潔淨與神聖,然而它卻開始疑

惑,疑惑所謂的真理是甚麼?於是他步上苦行僧之路,在歷經數

年的磨難後,他覺得這是無謂的事情,因此他選擇了紅塵,嫖妓

、賭博、經商等等,剎那間,他似乎已遺忘了當時的目的,徒然

在紅塵中擺盪,最後他在一條河中,看見了生命、看見了自己,

頓然領悟,找到他所追尋的那一個「真理」。這故事有趣的地方

,是讓悉達多遇到已成佛的釋迦摩尼(成佛之意為大智大覺者),

讓悉達多看到追隨佛祖之路,並不是如同當世人所認為的,能真

正體會所謂的真理與解脫。而是必須自己親身經歷那一世界,才

能真正了解,故事中的悉達多與釋迦摩尼的差別僅在於,悉達多

是在生命的後期頓入紅塵,進而體會;而釋迦摩尼則是在生命的

初期便以體會紅塵,才得以超脫,二者殊途同歸,同個人已不一

樣的角度敘述,確實能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。


  當然,這史詩中,也是一段描繪人世間慾望、情色、貪婪、

權力鬥爭的故事,然而在這故事中,正非正;邪亦非邪,完完全

全照著真實的人性刻畫,而在最後正邪的逝去,所得到的卻是同

等的結果,這是個有趣的現象,在序文中曾提到,只有在這種束

縛、汙穢的社會中,才能真正大徹大悟,唯有在最黑暗的地方,

才能看到光明,而印度的環境真巧符合人性,因此就孕育他們飽

滿的精神世界,而這樣的情形也可以在西藏中看到。


  所以,在這文明的社會中,我是否能真正體會到他們所體會

的境界?還是我只是站在旁觀者,無關緊要的角度,施捨著無所

謂、虛偽的「悲天憫人」?在牧愛基金會中,美麗老師一直灌輸

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服務是雙向的,甚至是請求的,對一個

弱勢團體給予幫助,不是他們去求我,而是他們願意給我們這樣

一個機會去幫助他們,若沒有他們,就沒有我們,這個理念一直

縈繞我胸懷,或許,哪一日,我必須沾滿塵埃,滿嘴酒氣,才能

真正了解,否則僅是衣衫不染、自以為清醒的在旁睨笑罷了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ture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